行业资讯

人均预期寿命:35到77的嬗变背后

2019-09-27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许多人读过毛泽东的《送瘟神》,以及诗人对此诗的注解:“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首曾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七言律诗,让人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带给国人的恐慌,以及消灭血吸虫病后大家的激动振奋。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有人用这句诗来形容当年深受血吸虫病之害的江西余江。事实上,这句诗适合70年前新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彼时,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国,缺医少药,疾病横行。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是过去的两倍多。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从35到77,一个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中国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健康素养持续增强,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危害。自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控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同时,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我国迎难而上,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基本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铺开、分级诊疗和医联体愈发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机制被破除……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逐渐解决。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各地积极推动健康扶贫,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自2016年以来,963家三级医院与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变“输血”为“造血”,给贫困地区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为他们去病根拔穷根。


全民健康,药品保障必须跟上。我国推出加快新药审评审批等一系列举措,让老百姓尽快用上新药好药;还通过降低进口药品税率、将抗癌药纳入医保等,让更多人用得起新药好药。


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幅健康中国的崭新图景正在一步步绘就。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从污染防治到公共安全,健康正在融入所有政策。而且,“以治病为中心”正在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亿万人民正迈向健康中国的新征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中国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等各方共同参与。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为健康中国贡献每一个健康的一分子,共建共享健康生活。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网




上一条:健康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

下一条: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病有所医”篇

返回列表
网站地图